要是袁树早点来当并州牧,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年的边患了吧
廉达如此设想。
而此时此刻的袁树,倒是没有那么直接的想法,他在接到了廉达送来的消息之后,立刻进行了军事安排。
首先安排麾下天雄军精锐奔赴各县。
他安排天雄军以曲为单位奔向阴馆县北边的六个县,一共出动十二个曲,平均每县四百名士兵,前往驻守并且紧急开始坚壁清野战术,将所有县民全部安置到县城内,据城坚守。
因为雁门郡人口稀少,一个县往往只有几千人,所以坚壁清野的任务并不艰难,只需要坚决执行,难度不大。
而袁树又担心这些地方的官吏是废物,不得力,所以才安排军队前往,准备以军队的强制力完成这些任务,接着守城。
只要完成了这些坚壁清野的任务之后,袁树就能放开手脚对付这支南下入侵的鲜卑军队。
他本部有五千骑兵,之前交给了廉达一千,手头还有四千,以这四千精锐骑兵为主力,他将率领八千人北上奔赴阴馆县,准备迎击鲜卑人。
本来卢植建议由他率领士兵向前,袁树统领主力在后,袁树拒绝了,决定自己率军向前,卢植统领另一部分军队屯驻马邑县,以此策应袁树在阴馆县的部队。
这对付鲜卑人的第一战,不管是为了威望,为了情报,还是为了别的什么,他都要亲自率军迎战。
而且他并不认为自己会输给鲜卑人。
此前两个月,袁树着重派人修缮从晋阳到阴馆县的军事通道和兵站,此时正好派上了用场,大军可以用很快的速度抵达阴馆县和马邑县,两县都各自有囤粮,能够支撑相当一段时间的作战。
鲜卑人不具备强攻坚城的能力,加上现在天气寒冷,不利于久战,只要汉军能够坚壁清野、坚守城池,就算守军少,鲜卑人也必然不敢大规模攻城。
而他们若要大规模攻城,那袁树还真就开心了,等鲜卑人打得筋疲力尽,他就能带着养精蓄锐的汉军铁骑杀过去,把鲜卑人一勺烩了做成大餐。
廉达那边袁树不担心,三千多人守不住一座小城,他就真的瞎了眼睛看错了廉达。
鲜卑人在强阴县没有收获,必然继续南下,南下之后发现其余各县也完成了坚壁清野,他们也找不到软柿子捏,必然抓狂、心浮气躁,指不定就要强攻某座城池,否则此番南下就是纯支出、没有收入。
鲜卑人家底子薄,穷困是常态,否则也不会经常南下打家劫舍,一趟南下要是没有收入,回去的口粮都未必充足,这个冬天也未必好过,所以他们必然会选择某一处进行攻击,试图掠夺一些东西。
只要他们停下来了,袁树就有了办法了。
他手下骑兵缺少足够机动的战马,没有鲜卑人一人双马甚至三马的优势,要是搞机动作战,没几天就会损失大批战马,得不偿失。
所以抓住鲜卑人的位置,迅猛出击,一战定胜负,才是袁树此时此刻最好的选择。
所幸呼兰吉所统领的这群鲜卑人也是在强阴县输得红了眼,面临着颗粒无收、血本无归的局面,他们心浮气躁,就想着找一个地方狠狠的收割当地汉人的性命和财富,给自己止个损。
结果一路南下,居然找不到合适下手的对象,以往能发现汉人踪迹的地方都找不到汉人的踪迹,现在能找到汉人的地方,全都是城池——有汉军驻守的城池。
汉军各部在袁树的要求下快速行动,竭尽所能将能找到的汉人全都带到了城池里,然后坚守城池,构筑防御工事,以逸待劳,等待鲜卑人的来临。
各县因为得到了袁树的命令,对这群天雄军的大头兵和军官们也是没有办法,只能接受他们的支配,各县县长以下全体官员都成为了天雄军军官的下属,在他的要求下到处奔波安顿进入城内的县民,各种协调矛盾,头都快裂开了。
但是不得不说,这效果并不算差。
袁树此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战争准备,往雁门郡各县运送了一批粮食,这些粮食保证了士兵们的口粮需求和城内百姓的需求,再加上城内原本的存粮,坚持一两个月不是难题。
且负责城防的天雄军军官往往都是一心会员,有丰富的城防应对经验,对于如何组织城内居民、最大化城防力量这种事情属于行家里手,一来一个准儿。
就比如和曹操打配合坚守汪陶县的一心会员、曲军侯王奎,那就是守城方面的行家里手,多次参与配合袁树保卫茂陵县的战斗,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城防经验。
曹操是后来加入的会员,对这些事情不太了解,也没来得及学会这些本领,但是王奎都会。
于是王奎就在曹操面前狠狠的秀了一把操作。
他把如何安顿城内居民、如何安抚人心和组织居民加入到城防工作当中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给曹操看得一愣一愣的。
那些惶恐不安的居民在他的安抚之下很快平静下来,然后就被分批投入到了城防工作之中,从前线到后勤,从武器到士兵的衣物,都被他安排专人负责。
原本城中只有一百多名县府控制的武装,王奎还紧急动员了六百青壮加入到城防军体系之中,愣是给一座小小的县城组织起了一支千余人的防御武装。
原本低矮破败的城墙也被他动员全城居民一起努力改建、增强,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城外,他设置了拒马,挖掘了陷坑,城上,设置了诸多弓弩手,滚木礌石之类的城防物资大量搬运上城,还派遣一支队伍到处收集城内人们的粪尿,准备制作金汁用来守城。
一座小小的城池被他利用到了极致。